2023-11-06 10:58:59 | 学历网
按以下公式和扣除标准来计算个人所得税
一、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
(一)综合所得应交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 x 税率 - 速算扣除数=(综合收入-五险-6万元一金 -专项附加扣除)
当月应交个人所得税 = (累计收入 - 累计五险一金 -累计减除费用 -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x 预扣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累计已缴纳税额
其中:累计减除费用 = 员工当年在职月数 x 5000(年度为6万元)
(二)经营所得应交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 x 税率
二、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
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八个项目:子女教育、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个人养老金扣除。。
1、子女教育: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纳税人(释:学前教育指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的教育,全日制学历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2、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要么选择父母分别扣50%,要么选择父母一方扣100%。
3、继续教育:每月400元。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纳税人。学历继续教育每月400元(同一学历/学位扣除期限不超过48个月),可选择本人扣除或其父母扣除;技能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取得证书当年,扣除3600元。
4、大病医疗:每年限额8万元。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纳税人。每年限额8万元,可由本人或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医药费由父母一方扣除。
5、住房贷款利息:每月1000元。支付首套住房贷款利息的纳税人。每月1000元,扣除期限不超过240个月(在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
6、住房租金:每月800-500元。在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发生租房租金支出的纳税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 务 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每月15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800元。
7、赡养老人:每月2000元。赡养一位及以上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纳税人。独生子女每月2000元;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扣除额度,每人每月不超过1000元。
8、个人养老金扣除。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时,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 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学历网(https://www.yuanxueli.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个人所得税是怎么算的?的相关内容。
你好,个人所得税税率如下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 -“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税起征点是5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学历网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5000
【举例】
扣除标准:个税按50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
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8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8000—5000)×3%—0=90(元)。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税率表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换算全月应纳税额所得额 税率
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
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
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
4、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5、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
6、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
7、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
8、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
以上就是请问成人高考专升本减免个税是怎么一个减免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学历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学历网:www.yuanxueli.com成人高考免考是怎么回事?成人高考免考就是无需参加考试来获取入学的资格,是成考学校自主招生的一种常见形式。要注意的是免试生虽然不用参加考试,但是必须要进行报名和现场确认,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成人高考的免试生,那么还是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成考报名和确认的。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经考试院成招办审核后可免试进入成人高校学习。成考免试生的申请条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请问自考本科可以进行个税扣除吗?自考本科可以进行个税扣除。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已全面实施,其中《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种规定,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由于自考也属于继续教育,所以自考能申报个税。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
专升本免试条件免试条件可能因地区、学校、专业和具体政策而有所不同,以下一些可能的专升本免试条件如下:1、持有符合要求的专科学历:通常需要申请人持有通过国家或地方认可的专科学历(大专或高等职业学校)。2、学习成绩要求:可能需要申请人在专科阶段取得一定的学业成绩,如绩点要求或特定课程的成绩。3、专科学业相关性:通常要求申请人的专科学历与目标本科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性
请问成人高考和专升本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含金量高成人高考和专升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报名对象、学历、学习年制等方面,普通全日制专升本学历含金量更高一些。1成人高考和专升本的区别(1)成考和专升本报名对象的区别,统招专升本招生对象仅限于应届优秀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生,成考本科需拥有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各省市和学校规定都不同。(2)成考和专升本学历的区别,专升本是专科起点升本科,除统招专升本外
请问成考学位英语免考条件是什么?成考学位英语是没有免考条件的。成人本科想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要参加学位英语考试,否则是不能申请学位证书的。所以,学位英语不能免考,也没有所谓的免考条件。即使是过了英语四六级,也不能免考。什么是学位英语?学位英语考试,学位英语一般指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学位英语是获得学位证的必备条件之一,想要获得学士学位,就需要考学位英语。需要注意的
请问自考计算机免考条件是什么?经全国考委电子电工与信息类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就NCRE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衔接问题,全国考办研究决定:1、NCRE课程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部分专科课程进行衔接。2、凡获得NCRE一级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0018)或《计算机应用技术》(2316)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3、凡获得NCR
专升本免试是怎样的?专升本免试是直接录取的,但需要符合一定条件。根据相关规定,专科学历信岩让学生参军退役并完成专科学业后,从2022年起,可免试入读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部分地区在2020年已经开始实施。以广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为例,服义务兵役期间荣立三等功(含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高职(专科)退役士兵考生(应届或往届)免试入读本年度招收本科插班生的招生院校、专业,
请问自考本科英语二免考条件是什么?自考本科英语二免考条件是什么?1.英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者可以使用毕业证书免考自考本科英语二,免考类型为:考试课程与原所学专业对应。2.本科以上学历者,成绩单中有本科公共课程英语合格成绩者(不少于3个学期,非考查课),可以免考自考本科英语二。3.2005年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前取得的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可以免考自考本科英语二。4.全国英
2023-12-06 20:57:39
2023-12-17 22:18:40
2024-01-11 15:46:57
2023-11-18 23:26:16
2023-11-16 22:42:15
2023-11-11 21:58:29